在新疆的路上读的李娟的两本书,甚是喜欢~
地图上搜了下阿勒泰,发现即将要去的喀纳斯就在那里。北疆去过之后,感受过那里的辽阔空旷,才真切的体会到书里描述的那样环境下的点点温情。那样广袤而少人的地方,看似简单的日常都因为环境背景的艰苦而带有朴实微甜的味道。就挑一些读时觉得有趣后来还印象深刻的地方说说吧。觉得最有趣的还是李娟的妈妈,喜欢去深山里,走的热了就脱光光赤裸裸走在林间,归来时带着各种收获,不管环境再恶劣,总是起劲的过着生活,是那种不管扔在哪都能生出阳光的人。还有她的外婆,年级大把,却总是要跟他们出去玩耍,被落在小卖铺看店的时候,就会把糖果拿出来散给周边的孩子吃,东西也是乱卖价格。还有一篇不知为何印象深刻,和喀甫娜做朋友,喀甫娜是距离她家小卖铺几公里外哈萨克牧场上牧民的女儿,第一次见面时说了好多话结为朋友。可是后来最怕见得就是她,虽然经常互送吃的和小玩意,但见了面实在没话说,只能互相问好,从问父母好,到问兄弟姐妹,再到牛羊,直到没得可问,只能尴尬的坐着。可喀甫娜还是会偶尔骑几公里的马来看她,因为是朋友。李娟曾很纠结这样的友情对双方是不是都是负担,但是在即将搬家前,喀甫娜骑着她的马来送她,她才意识到并写下,很多东西自己都不曾真正地面对过,我怀疑的太多,回避的太多,但其实也知道,自己想要的是更多更多。
没去新疆之前,曾经幻想过在美丽的风景下牧羊,感慨那样的生活是多么美好。但实际看过茫茫的戈壁,体验过干燥的冷风,匮乏的资源,还不算最严寒的早晚,再加上这本书里描述的冬牧场,才似乎真切的体会到新疆牧民的生活。写到这里,突觉新疆被我写的太丧了,但是真实地感受形容起来就是,因为底色悲凉,才越发坚韧积极,很适合书中的居麻一家。印象很深的是,李娟有一次问他们,不觉得国家实行退牧还林有一点难受么。牧民回答,这多好啊,是还想我们过这种漂泊不定的日子到什么时候。是啊,在这样的环境放牧,尤其是冬天,是多么的艰辛。可是,如果牧场没有了,艰苦日子里的温暖淳朴也没有了,积极生活的点滴也没有了,这样的故事也不会再有。